美國華裔藝術家
梁藍波 Lampo Leong
梁藍波,1961 年生於廣州,1983 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其後於美國加州美 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獲“桂冠畢業生”榮譽稱號)、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獲書法與繪 畫比較研究博士學位。現任美國著名研究型大學——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終身教授、研究 生導師,美術系前系主任;并受聘為密蘇里科技大學維納傑出講席 教授、廣州美術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及華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和廣州畫院名譽畫師、特聘研究員。曾應邀在柏克 萊加州大學、戴維斯加州大學、斯坦福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納 爾遜藝術博物館、全美藝術院校協會年會、哈爾濱工業大學、魯迅美術學院、廣西藝術學 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和國立台南藝術大學等美國、中國和臺灣的大學、博物館和國際研 討會舉行過 160 多場的演講。30 多次任全美展覽和學術基金會的評委,包括舊金山市政府 藝術委員會、密蘇里州藝術委員會、全美油畫家協會“美國傑出作品•全國美展”、美國墨 繪協會“第 47 屆國際書畫作品展”、密蘇里州博覽會“美術作品展”、聖露易斯藝術“大 自然的能量”和土耳其國際水彩畫協會“國際美術大展賽”等。
擅長油畫、國畫、書法、攝影並涉足多媒體影像製作和裝置藝術。曾在世界各地畫廊、 博物館舉辦個人書畫展 60 多次,如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聖路易斯大學藝術博物館、密蘇 里州博物館、硅谷埃及博物館 、西伊利諾大學博物館、廣州博物館、香港世界畫廊和澳門 賈梅士博物院等。目前,包括多媒體動畫影像作品、裝置作品、中國狂草書法及結合狂草 書法的抽象油畫系列——《聚合大系》的個人作品展覽正在美國各地巡迴展出。
三十年來其書法、繪畫、攝影和影像作品曾入選世界各地重要聯展 360 多個,包括中 國“第 11 屆全國美展”、“第 7 屆全國美展”、“中國藝術大展•當代中國畫展”、“再 水墨:2000-2012 中國當代水墨藝術邀請展”;美國斯坦福大學藝術博物館“疑問”、舊 金山太平洋博物館“超越與瞻前•四位傑出美國畫家”、紐約依申•科恩畫廊“語言與非語 言”、威斯康辛大學“東西的碰撞:五位著名亞裔畫家”、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時代畫 廊“第 4 屆國際現代藝術展”、肯薩斯州匹茲堡州立大學“第 4 屆國際美術展”、路易斯 安那州馬舒博物館“第 29 屆全國美展”、史東尼布魯克紐約大學“東亞書法國際邀請 展”、美國德州水彩畫協會“第 25 屆國際水彩畫大展”、維珍尼亞州得力斯堡藝術中心 “劃時代•全國畫展”、北卡羅來納州費亞提維州立大學“2002 藝術動向•全國畫展”和加州州立大學“漢字的重構”;德國、瑞士、奧地利“源於三種文化的書寫藝術”;澳門藝 術博物館“第 54 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澳門徵集展”;土耳其國際水彩畫協會“國際美 術大展”;以及臺灣第 1、2、3 屆“台北國際當代水墨雙年展”,台北國父紀念館的“匯 墨高昇:國際水墨大展暨研討會”和在臺灣長流美術館首展的“國際現代水墨大展”等。
曾 50 多次獲獎,包括紐約《創意季刊》國際美術大賽金獎、美國墨繪協會“第 42 屆國際書畫展”最佳作品獎、澳門“精彩十年:澳門視覺藝術年展”十佳優秀作品獎和“第 15 屆全澳書畫聯展”最佳創作獎等。不少作品被世界十五個博物館和上百個公共和私人機 構所收藏,包括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斯坦福大學藝術博物館、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 館、聖路易斯大學藝術博物館、廣東美術館和澳門藝術博物館等;其狂草書法“物華天寶、 人傑地靈”被美國政府選為公共藝術以花崗岩鑲嵌於舊金山公園(每字 1.2 米乘 1.8 米), 繪畫作品被選為公共藝術永久陳列於美國哥倫比亞市政廳。
世界各地的書刊、報章、雜誌、電視和網站曾 900 多次介紹其作品,包括中國的《美 術》、《世界美術》、《中國畫》、《畫廊》、《藝術界》,香港的《亞州藝術新聞》, 美國的《藝術周刊》和《藝術月刊》等。2009 年入選紐約出版的《國際新美術》大型畫冊 並被選為封面作品、2012 年入選倫敦出版的《創意天才:100 位當代藝術家》大型畫冊並 再次被選為封面作品。其藝術與教學成就被列入世界 90 多種名人辭典,如美國的《世界名 人錄》、《國際領袖人物辭典》、《美國名人錄》、《美國藝術界名人錄》、英國劍橋的 《國際傳記辭典》、中國北京的《中華人物辭海•當代大文化卷》、印度的《國際名人錄》、 馬來西亞的《亞太成功人仕》及美國白宮的《國會記錄》等。2007 年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 授予其優秀教授獎,1999 年美國舊金山市政府由布朗市長公告將 11 月 19 日定為“梁藍波 日”。
在藝術理論方面亦有所涉獵,研究形式派美學和邏輯分析、批判性思維及研討法等在 美術創作中對創新思維培養的促進作用,從而提高作品的獨創性和精神性。曾於《美術觀 察》、《美術與設計》、《批評家》和《典藏國際版:中國當代藝術》等雜誌發表中英文 論文 50 多篇並正在完成一部理論專著——《Ω弧線形的視覺張力》。
教學職務
2012
美國密蘇里科技大學藝術系維納傑出講座教授
2012-
中國湖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客座教授
2011-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美術系終身教授、研究生導師
(正教授職稱)
2011-
中國廣州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國際藝術研究所特聘客座教授
2011-
中國美術教育南方研究中心(廣州美術學院)“中外美術教育比較研究”特聘研究員
2011-
中國廣州畫院特聘名譽畫師和特聘研究員
2010-2011
美國賓直法尼亞州費城藝術大學美術設計系校外特聘研究生導師
2009-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特聘客座教授
2007-2009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2001-2011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美術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素描教研室主任(油畫、素描)
1996-2001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客座副教授
(中國畫、書法、中國美術史)
學歷
2009
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與繪畫比較研究博士
1988
美國加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碩士
1988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美術史研究生研討班
1983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學士
2016
中國廣州華南農業大學“紅滿堂名師講堂”《多元交融給美術設計帶來的生機與可能性》
2016
中國廣州廣東工業大學“第二屆集成創新與可持續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多元交融》
2015
美國卡本代爾南伊利諾伊大學《多元交融給藝術帶來的可能性》
2015
中國湖北武漢理工大學《多元交融給美術和設計帶來的可能性》
2015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多元交融給美術和設計帶來的可能性》
2015
中國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多元交融給美術和設計帶來的可能性》
2013
澳門大學“傑人講壇”系列講座第36講《綜合素養帶來的機遇與可能性》
2013
中國重慶大學“重慶大學講座”第51講《Ω弧 線形的視覺張力》
2013
中國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綜合素養給美術和設計帶來的可能性》
2013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第四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批判性思维在美術教育中的運用》
2013
南韓江原道"寧越郡博物館國際論壇"《數碼時代博物館的社會角色》
2012
中國哈爾濱工業大學 《跨界:多元交融給設計帶來的可能性》《Ω弧線形的視覺張力》
2012
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多元交融給美術帶來的可能性》《"Ω弧線形"的視覺張力》
2012
中國天津南開大學 《多元交融給美術帶來的可能性》、《美國大學的體制和教學特色》
2012
中國重慶工商大學 《以批判性思维提高创作的独特性》、《多媒體藝術》
2012
中國廣西藝術學院 《多元交融給美術帶來的可能性》《美術中的後現代國際主義風格》
2012
中國銀川北方民族大學 《多元交融給美術和設計帶來的可能性》
2012
中國武漢華中農業大學楚天學院《多元交融給美術和設計帶來的可能性》
2011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 《"Ω弧線形"的視覺張力》2012《以批判性思维提高创作的独特性》
2011
美國奧克萊爾威斯康辛大學《從狂草書法到多媒體藝術》
2010
中國瀋陽魯迅美術學院 《用批判性思维审视创作理念以提高作品的独特性》
2010
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美術和美術史系《論"Ω弧線形"的視覺張力》
2010
美國彩墨畫協會"第四十七屆國際書畫年會"(中國書畫藝術講座)
2009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全國高校國際視野下的美術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研討法》
2009
中國廣州華南師範大學"2009 高師美術論壇"《美術創作中的後現代國際主義風格》
2009
美國費城"大西洋中部亞洲研究學會第三十八屆年會"《中國書法的特色》
2009
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藝術博物館《中國書法藝術欣賞》
2009,2008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 《後現代國際主義風格》、《美國美術教育的體制和特色》
2008,2006,2005
美國雙城明尼蘇達大學 (中國書畫藝術講座)
2007,2006,2001,1998,1997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美術史系和東亞研究所《中國書法》
20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視覺語言基因的解變與重構》
2005
臺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視覺語言基因的解變與重構》
2005
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全國美術學院基礎教學研討會"
2004
美國"全美藝術院校協會第九十二屆年會"《視覺語言基因的重組》,美國西雅圖
2000,1999
美國加州史旦福大學國際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中國書畫藝術的特色》
2001,1996,1994,1992,1990,1985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中國書畫藝術講座)
2016
美國紐約Routledge出版社特邀藝術類教科書外審專家
2016
美國奧斯丁德州大學特邀正教授外審專家
2016,2015,2014
美國哥侖比亞密蘇里大學“東西方的對話”獨立策展人
2013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特邀終身教授外審專家
2013,2012
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特邀正教授外審專家
2013
澳門大學特邀終身教授外審專家
2011
新加坡南洋科技大學特邀終身教授外審專家
2011
美國西密西根州立大學特邀終身教授外審專家
2010
美國聖塔古斯加州大學特邀六級正教授外審專家
2010
美國墨繪協會"第四十七屆國際書畫作品展"(維珍尼亞洛頓市藝術中心)獨立評委
2010,2008,2007
美國密蘇里州政府藝術委員會藝術基金評委
2008,2007
美國密蘇里大學系統"科研董事會基金"評委
2008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特邀正教授外審專家
2007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藝術"大自然的能量"獨立評委
2007
美國加州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國際現代彩墨畫大展"協同策展人
2006
美國俄亥俄大學特邀終身教授外審專家
2006,2005
美國紐約巴侖教育出版社特邀教科書外審專家
2004
美國密蘇里州哥侖比亞藝術聯盟"學術界的中國藝術家"獨立策展人
2003
美國全美油畫家協會"美國傑出作品 •全國美展"評委
2003
美國密蘇里州博覽會"美術作品展覽"獨立評委
1998
美國加州舊金山市政府藝術委員會公共藝術評委
2017
美國紐約霍頓學院
2017
中國武漢湯湖美術館
2016
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16
美國哥倫比亞意象畫廊和文化中心
2014
台灣台北千活藝 術中心
2013
美國費城維納洛瓦大學
2012
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回顧展)
2012
美國堪薩斯城 MLB 畫廊
2011
美國密蘇里科瓦•士德頓學院
2010
美國戴維斯加州大學美術館
2009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
2008
美國明尼蘇達明尼阿普拉斯太陽畫廊
2008
美國明尼蘇達明尼阿普拉斯太陽畫廊
2007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
2007
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學院
2006
澳門文化中心創意空間
2005
美國佐治州沙瓦那大西洋州立大學
2004
美國賓州麗金陵學院
2004
美國密蘇里州博物館
2004
美國德州聖優斯頓大學
2003
美國肯德基州東肯德基大學
2003
美國依利諾州芝加哥近郊美術中心
2003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大學博物館
2003
美國新澤西州庫汀斯基畫廊
2002
美國依利諾州西依利諾大學
2000
美國加州硅谷方氏畫廊
1998
澳門文化司署旅遊活動中心畫廊
1997
香港中環世界畫廊
1991
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
1988
中國廣州美術館
1986
美國鹽湖城猶它大學
1986
澳門賈梅士博物院
1986
美國加州硅谷埃及博物館
1986
美國屋侖加州美術學院
2017
中國廣州廣東工業大學T台“時尚水墨:新媒體表演藝術之夜”(新媒體設計和總策劃)
佳士得香港2017年春拍“中國當代水墨”(全球最重要拍賣行之一,總部在紐約)
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藝術博物館和斯坦福大學“字為體,書為與”(Jeff Kelley策展)
香港太古廣場香港港麗酒店“亞洲當代藝術展”(包括2016年和2015年春、秋季)
美國密蘇里州哥侖比亞學院“紙上藝術”全國美展(以及2015、2010、2004和2002年)
新加坡新達城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新加坡當代藝術展”(以及2016年)
2016
佳士得香港2016年秋拍“中國當代水墨”(包括呂壽琨、王冬齡等藝術家的作品)
羅芙奧台北2016年秋拍“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台北和台中預展;包括白南準、草間彌生、奈良美智、安迪.沃荷、趙無極和朱德群等藝術家的作品)2016年澳門“第32屆全澳書畫聯展” (最佳創作獎;第15屆也獲得最佳創作獎)
中國貴州宏立城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視覺與視野:全美華人美術教授作品展》(銀獎)
佳士得香港2016年春拍“中國當代水墨”(包括張大千、劉國松等藝術家的作品)
羅芙奧香港2016年春拍“現代與當代藝術”(包括塔皮埃斯、夏加爾和草間彌生作品)
羅芙奧香港2016春拍“寂靜歡喜-古今人文藝術專場”(包括安迪.沃荷、畢加索作品)
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惟墨維新-現當代水墨藝術”(包括井上有一、林風眠作品)
2015
羅芙奧香港2015秋季拍賣會“現代與當代藝術”(包括基弗、山姆•法蘭西斯作品)
北京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第二屆世界華僑華人攝影展”(入選率1.9%,26國參展)
台灣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及2012年;台北千活藝術中心)
中國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第16屆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開幕音樂會”(多媒體作品)
美國墨繪協會全美“第52屆書畫作品展”(創始人獎;“第51屆”也獲得創始人獎)
中國北京師範大學京師美術館“穿越分界:跨文化視角下國際美術教育思辨與對話”美術與設計教學展(北師大、全美大學中國藝術家學會和中國美協美術教育委員會主辦)
香港羅芙奧2015春季拍賣會“心道澄懷-古今人文藝術專場”(台北和香港預展)
台北寒舍艾麗酒店“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台北千活藝術中心)
澳門文化中心“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2015”(新媒體動畫影像作品)
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抽象繪畫作品展”(吳方洲策展;以及2012年)
中國珠海藝術職業學院“吟月:多媒體舞蹈實驗”(陳怡作曲、夏銘編舞;及2013年)
中國武漢合美術館“西云東語: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展”(87藝術家;魯虹、Claus Mewes策展)
2014
中國《美術教育研究》“第五屆全國院校美術大賽”教師組二等獎(獲獎率約0.06%)
美國加州《攝影家論壇》雜誌“第34屆春季攝影比賽”(榮譽獎,獲獎率1.08%;65個國家的藝術家參與的國際比賽),獲獎作品刊登於精裝攝影集《2014年最佳攝影》
中國北京炎黃藝術館“第二屆世界華僑華人美術書法展”(入選率7.5%,優秀獎,畫冊)
美國紐約亞洲文化中心畫廊“碰撞與交融:全美華人美術教授作品展覽”(彩色畫冊)
中國南京國際博覽中心“多彩世界• 紛呈當下:首屆南京國際美術展”(入選率4.89%)
中國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夢中的命運:第15屆北京國際電子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澳門民政總署文康部“三十而立:全澳書畫聯展最佳創作藝術家邀請展”(彩色畫冊)
美國紐約史堪尼圖斯音樂節“多媒體動畫影像和表演藝術”(與上海四重奏合作)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穿越分界: 美國華裔美術教授當代藝術展”(18人獲選)
2013
武漢湖北美術館和北京今日美術館“再水墨:2000-2012 中國當代水墨藝術邀請展” (魯虹策展,包括方力君、岳敏君、曾梵志、谷文達、徐冰、劉國松等 62 位畫家)
2012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廣州畫院佳作序列展” (廣州畫院三十週年系列展)
台灣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第十五屆校園文化藝術節”(狂草水墨影像裝置與舞者的互動)
澳門全藝社和澳門東方基金會“第三屆 VAFA 國際影像節”
土耳其國際水彩畫協會“國際美術大賽”(素描第七名)
南韓江原道東江數碼學會博物館“當代數碼媒體藝術”
美國堪薩斯城卡弗門表演藝術中心劇場“中國神話”多媒體制作(與作曲家陳怡、指揮 Robert Olson 和堪薩斯城密蘇里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教授合作)
台灣台北國父記念館“匯墨高升:國際水墨大展暨研討會”(世界 86 名畫家受邀)
澳門文化司南灣舊法院畫廊“澳門視覺藝術年展”(十佳優秀作品獎;2011 年十佳優秀 作品獎;2009 年十佳優秀作品獎;2007 年獲十佳優秀作品獎)
美國奧斯丁德州大學“穿越分界:美國大學華裔美術教授作品展” (24 名教授獲選)
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抽象繪畫作品展”
澳門藝術博物館“心跡:澳門當代素描展”(11 名藝術家受邀參展)
2011
澳門全藝社和澳門東方基金會“第二屆 VAFA 國際影像節”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融合: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建系 30 週年教師作品展”
中國廣州紅專廠文化創意園大家講堂“撷彩:廣州畫院首聘名家專題展”
美國白水威斯康辛大學“穿越分界:美國大學華裔美術教授作品展 ” (24 名教授獲選)
澳門藝術博物館“移動.記憶:第 54 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澳門徵集展”
德國威斯巴登世博會“書寫的藝術:源於三種文化的當代作品”(包括亞洲、中東、歐 洲和美洲藝術家如托貝和湯布利等;巡迴到漢堡、 波士頓、北京、瑞士和奧地利)
美國墨繪協會“第四十八屆國際書畫作品展”(最佳創作獎和創始人獎)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西的碰撞:五位著名亞裔畫家”( 包括張宏圖、易凱等)
美國奧克萊爾威斯康辛大學哈斯藝術中心“數位視野”(數位藝術和影像作品展)
2010
美國新墨西哥州波塔利斯東新墨西哥大學“姿態的公理:全國美術作品展”
台灣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水墨符碼:第三屆國際當代水墨雙年展”(八城市巡迴展)
中國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2010 年港澳視覺藝術雙年展”(中國文化部主辦)
中國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
美國北卡羅里達州海傍畫廊“第十九屆國際小幅作品展”(以及第十一屆,2003 年)
美國紐約第 18 屆《創意季刊》國際美術新銳大展賽(金獎和雜誌封二獎)
美國拉斯維加斯南內華達州博物館“國際當代藝術大師•III”
美國密蘇里州哥侖比亞學院“紙上藝術•全國美展” (及 2004 年和 2002 年 )
2009
中國廣州華南師範大學“轉景 ⎯ 綜合媒介時代的藝術教育與實踐”
中國廣東省汕頭市“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邀請展”
美國哥侖比亞密蘇里大學“深化的紙性:國際現代書畫展”
北京環鐵時代“天工開悟 ⎯ 學院當代藝術邀請展” (央美、清華、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
北京 798 大象藝術空間“心象之在” 國際美術作品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鏡海觀瀾:澳門藝術博物館藏澳門美術作品展”
加拿大多倫多日本文化中心“今日彩墨:國際書畫作品展”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溯流人畫廊“當代國際藝術展”(特別獎)
2008
美國密蘇里州哥侖比亞藝術聯盟“密蘇里州美術教授作品展”(榮譽獎)
台灣台北國父記念館“第二屆台北國際當代水墨雙年展” (包括趙無極、 劉國松等)
北京拉普(中國)畫廊“文化衝突?不,謝謝! ” (包括德國 Kroiss 和奧地利 Riebler 和 Minarz)
中國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
屆實踐類博士生畢業作品展” 美國佐治州沙瓦那美術與設計學院“跨越 III•美國大學美術系的中國教授”
2007
美國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國際現代彩墨畫大展” (包括吳冠中、劉國松、高行健等)
2006
台灣台北國父記念館“第一屆台北國際當代水墨雙年展” (包括趙無極、朱德群等)
美國加州富勒頓州立大學藝術中心“漢字重組”(包括谷文達、徐冰等七人作品展)
2005
台灣長流美術館“國際現代水墨大展” (並在台灣和美國十多個美術館巡迴展覽)
美國墨繪協會“第 42 屆國際書畫作品展”(最佳創作獎和紐約大都會獎)
弗羅里達 澳門藝術博物館“澳門當代繪畫展”
英國倫敦中央博物館“第一屆中央藝術雙年展”(優秀獎)
2004
美國加州史坦福大學藝術博物館“疑問”(展品選自從古希臘到當代的三萬多件館藏品)
美國全美油畫家協會“美國傑出作品•全國美展”
美國密蘇里州華崙斯堡密蘇里中部州立大學“美國中部國際美術作品展”
美國密蘇里州史賓菲藝術博物館“美國中部四大州美術作品展”
2003
美國肯薩斯州州立大學“第九屆大平原全國藝術展”(評委大獎)
美國密蘇里州東南藝術聯盟“傑瓦頓全國美展”(三等獎)
美國科羅拉都州戶外藝術博物館“全國美術作品展”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澳馬哈市時代畫廊“色彩藝術•國際美術作品展”
美國俄臘崗州由金市茂德肯藝術中心“四位傑出美國藝術家作品展”
美國埃理桑那州史蜜斯堡藝術中心“第五十三屆全國美展”
2002
西班牙巴塞隆納圖腊畫廊“第二十二屆國際小幅版畫展”(並在英國及法國巡迴展出)
美國全美彩墨畫協會“第三十九屆全美彩墨畫展”(評委大獎)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澳馬哈市時代畫廊“第四屆國際現代藝術展”
美國肯薩斯州匹玆堡州立大學“第四屆國際美術展”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馬舒博物館“第二十九屆全國美展”
美國紐約州史東尼布魯克紐約大學“東亞書法”國際邀請展
美國侯斯頓德州水彩畫協會“第二十五屆國際水彩畫大展”
美國唯珍尼亞州弗德力斯堡藝術中心“劃時代•全國畫展”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費亞提唯州立大學“2002 藝術動向•全國大賽”
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電影節”(《逸眧》多媒體影像制作, 與作曲家麥肯尼合作)
2001
台灣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優秀美籍華裔藝術家作品”(白宮美國國務院主辦)
2000
美國舊金山約芭貝若藝術中心劇場《弦墨》多媒體舞台制作(與蔡福麗、司徒鋼合作)
美國加州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抽象彩墨”國際邀請展 (包括張羽、劉子健等)
1999
美國加州舊金山太平洋博物館“跨越與瞻前•四位杰出美國畫家”
美國紐約伊申•科恩畫廊“語言與非語言”國際邀請展
美國華盛頓特區“富士杯二十世紀亞太藝術大展賽”(銅獎)
1998
葡萄牙“第三屆澳門藝術雙年展”(1997 年在澳門展出)
澳門“第十五屆全澳書畫聯展”(最佳創作獎)(及 1984 一 2009 共入選 21 屆)
中國上海史丹尼藝術空間“中國現代海外名家”國際邀請展
1997
澳門“亞細亞國際藝術展” 中國文化部舉辦“中國藝術大展•當代中國畫展”(中國畫在上海展區展出)
1996
美國舊金山約芭貝若藝術中心劇場《中國神話》多媒體舞台制作(與作曲家陳怡合作)
美國加州舊金山美術學院“舊金山藝術家選展”
1994
美國加州舊金山瑞曼畫廊“一個中國的傳說”國際邀請展
1993
香港雲風畫苑“地靈人杰•現代中國人物畫展”國際邀請展
台灣台北隔山畫館“西畫聯展”國際邀請展
1992
美國加州舊金山安素•亞當博物館西柏斯畫廊“加州風景”
美國加州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筆觸•中國畫的技法與風格”
美國加州舊金山拍達富國際拍賣行“東方藝術精品” (及 1995 年和 1996 年)
1991
美國加州聖河西藝術博物館“KTEH藝術邀請展”
美國加州聖塔莫尼卡第五畫廊“下一代”
1990
美國加州希活市太陽畫廊“動勢•書法藝術”
美國加州聖塔古斯藝術聯盟“東水西流”(一等獎)
美國加州舊金山憶馬歌畫廊“大地的蘇醒”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第七屆全國美展”
1989
中國貴州“遵義杯國際書畫大展賽”(二等獎)
美國加州聖理安祖中國畫廊“中國名家書畫展”
1988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大展”
1987
美國紐約東方畫廊“山水園林畫展”國際邀請展
1986
美國加州舊金山“加州美術學院教師聯展”
1985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覽”
美國西雅圖太平洋藝術中心“第十五屆亞裔美術作品展”
澳門“青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
1981
中國廣州“廣東省年畫展覽”(三等獎)
博物館及公共機構收藏
美國加州史旦福大學博物館
中國廣東美術館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藝術博物館
德國法蘭克福書寫藝術基金會博物館
日本東京威斯汀大酒店
印度尼西亞蘇拉巴亞威斯汀大酒店
美國舊金山市政府委約公共藝術(和喜園公園)
中國廣州美術館
中國廣州美術學院
澳門藝術博物館派
美國佛羅里達州狄士尼世界
美國洛杉璣國泰銀行總部
日本東京東方二十一賓館
美國哥倫比亞市政府委約公共藝術(市政廳)
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
2013,2012,2007,2003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科研委員會基金” 科研項目資助課題
2012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大學優勢研究-教師科研基金” 科研項目資助課題
2012,2011, 2009,2008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人文藝術科研基金”項目
2007
美國密蘇里大學系統“科研董事會基金” 科研項目資助課題
2013,2007,2004,2002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暑期科研基金” 科研項目資助課題
2005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教師發展基金” 科研項目資助課題
2003
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國際戰略委員會基金” 科研項目資助課題
名人辭典入載和榮譽記錄
2012
《創意天才:100 位當代藝術家》英國倫敦當代大師出版社(並被選為封面作品)
2010
《國際當代美術大師》(第三輯)美國加州聖塔巴巴拉國際藝術出版社
2009
《國際新美術》美國紐約藝術圖書出版社(並獲封面作品獎)
2013, 2012, 2010
《美國美術界名人錄》(美國新澤西州麥基斯傳記出版社,第 33、32、30 版)
2014,2009,2004
《美國名人錄》(美國新澤西州麥基斯傳記出版社,第 68、63、58、51 版)
1998-2010
《世界名人錄》(英國歐洲出版公司,第 73、72、71、69、68、65 版)
2007
《世界名人錄》(美國新澤西州麥基斯傳記出版社,第 14 至 31 版)
2007,1997
《國際傳記辭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第 33、25 版)
2004
《國際領袖人物辭典》(美國北卡羅拉那州美國傳記研究院,第 11 版)
2004
《國際名人錄》(印度新德里國際傳記中心,第 7 版)
1999
《梁藍波日》(1999 年美國舊金山市政府由布朗市長公告將 11 月 19 日定為“梁藍波日”)
1997
《中華人物辭海•當代大文化卷》(中國北京國際名人研究院出版)
1996
《世界華人美術名家年鑑》(中國安徽美術出版社)
1995
《國會紀錄》141(152)(美國華盛頓白宮,1995 年 9 月 27 日)
1995-2005
《安宇肖像》電視記錄片(美國 PBS 公共電視台,1995-2005 曾在全美播放 200 次以上)
1995
《世界華人 藝術家成就博覽大典》(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
1993,1995
《北美華裔藝術家名人錄》(美國芝加哥國際藝術中心、台灣《藝術家》雜誌)
1992
《杰出美洲畫家》電視記錄片(加拿大約京博物館)
1989
《美洲當代藝術家百科全書》(美國加州)
梁藍波《Ω弧線形:一個彰顯爆發性視覺張力的潛藏圖式》(美術學形式分析研究理論專著,十多萬字,100多張插圖,將於2017年出版發行)。
梁藍波《Ω弧線形:一個彰顯爆發性視覺張力的潛藏圖式》,美國紐約《美術和美術史國際期刊》(英文,文章已獲選,將於2017年發表)。
梁藍波《批判性思維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穿越分界:跨文化視角下的國際美術教育思辨與對話》,主編:甄魏、張少倩,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年,第197-203頁。
梁藍波《Ω弧線形:一个彰顯狂草爆發性視覺張力的潛藏圖式》,2014年入選首屆《南京國際美術展》學術報告,文章將發表於《藝術品投資》雜誌(國際性大型學術比賽)。
梁藍波《用批判性思維評估創作理念以增強作品的獨特性》,《第四屆世界華人美術教育大會 論文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年。
梁藍波《美國高校美術與設計專業的招生制度和考量要素》, 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美術教育》, 2012 年第 6 期(總第 196 期),第 85-87 頁,廣取博覽欄目。
梁藍波《論“Ω弧線形”呈顯的爆發性視覺張力在國畫中的體現》,中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人文藝術》總第 11 輯,第 113-136 頁,藝術歷程圖像中國欄目,2012 年(14 張彩圖)。
梁藍波《中西方高等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獨創性思維的差異》,《回望與前瞻:廣州美術學院美 術教育學院建系 30 週年紀念文集》,中國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年,第 70-72 頁。
梁藍波《積健為雄:聚合大系創作理念》,《撷彩:廣州畫院首聘名家專題展作品集》,中 國 廣州廣州畫院,2011 年,第 156-161 頁(4 張彩圖)。
梁藍波《西方教育理念和方式給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改革的幾點啟示》,《美術觀察》,中國北 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 年第 6 期(總第 190 期 ),第 128-130 頁,國際視野欄目。
梁藍波《美術教育中“研討”訓練的意義和實施方法》, 中國江蘇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與設 計》, 2010 年第 5 期(總第 131 期), 第 147-150 頁。此論文被北京《萬方數據》等網站轉載。
梁藍波《培养创新型美术人才的“主体思辨式教学策略”》,中國浙江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和 中國鋼筆書法雜誌社 《書畫教育》,2010 年 10 月號(總第 51 期),第 4-6 頁。
梁藍波《藝術領域中的“後現代國際主義風格”》,中國北京上上國際美術館《批評家》雜 誌,2010 年 7 月(總第 6 輯),理論前沿欄目,第 38-43 頁(彩色插圖四張, http://www.ysppj.com/news-nr.asp?anclassid=20&nclassid=178&id=6158)。此論文被北京《藝術 國際》 (http://review.artintern.net/html.php?id=12807&page=0, 10/16/2010)、北京《中國美術 網》、深圳《美訊在線》、 深圳《雅昌藝術網》、陝西西安《藝指禪》、上海《上海書畫 網》、香港書畫研究院《香港書畫網》、北京《文化中國》、北京《中國藝術新聞網》、北 京《藝術中國》、北京《新華網•新華書畫》、成都《四川美術網》、北京《人民美術》、 山東《藝術媒體聯盟》和重慶四川美術學院《藝術數據》等 43 個網站轉載。
梁藍波《論“Ω弧線形”呈顯的爆發性視覺張力在狂草中的體現》,《文字•書法與相關藝 術》國際研討會,中國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中國國家畫院共同主辦(審稿中, 2012 年)。
梁藍波《論“Ω”弧線形的視覺張力(節選)》,《跨界:天工開悟藝術與設計論文集》,中 國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會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會,2010 年,第 201-206 頁。
梁藍波《論美術教育中“研討”訓練的重要性》,《美術教育大視野:中外高等美術教育比較研 究》(張幼雲主編),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12 月, 第 65-69 頁;並被深圳《美訊 在線網》(Artbox)「東方美術-關注精選」(http://art.m6699.com/content-9380-1.htm) 等網站轉載。
梁藍波《論“Ω”弧線形的視覺張力》,《中國博士學位论文全文數據庫》,北京,中國教育 部和清華大學:中國知網, 2009 年(近八萬字, 88 張插圖;此文將作獨立理論專著出版)。
梁藍波《對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美術系系主任梁藍波教授的訪談》,《中美高等美術教育 研究》(季若霄主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2009 年。 • 梁藍波《關於基礎的思考》,《基礎展望:全國十所高等美術院校基礎教學研討會文集》,北 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年 7 月,第 343、344、375、376、379、383、389、404 頁。
梁藍波《書法自然觀和史學語言與道家思想的聯繫》,《研究生書學學術周論文集》,中國書 法文化研究院研究生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4 月,第 263-267 頁。
梁藍波《視覺藝術語言基因的解變與重構》(英文),《典藏國際版:中國當代藝術》,加拿 大溫哥華和臺灣臺北:典藏雜誌社,2004 年 6 月,第 83-88 頁(6 張彩色圖片)。
• 梁藍波《中國畫藝術》,《大自然與藝術》, 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2001 年, 第 11-17 頁。
梁藍波《我近期的工作主要在遺傳工程方面的思考......》,《二十世紀末中國現代水墨藝術走 勢》,《當代水墨藝術》叢書之四,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年 10 月,第 28、 29、104-109 頁(2 張彩色圖片和 6 張黑白圖片)。
梁藍波《西方畫壇給中國藝術的一點啟迪》,《廣東美術家》,廣州: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 會,1993 年 4 月第 2 期,第 50-51 頁。
《公共藝術:融合•數碼空間•多元層面》,美國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城市頻道》 (Rosemary Frank 製作),2011 年 7 月 1 日 (00:05:26)
《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教授展示中國書法的文化內涵》,美國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密蘇里人 報》(Alix Wiggins 和 Katelyn Amen 採訪),2010 年 3 月 15 日 (00:01:48) (http://www.columbiamissourian.com/stories/2010/03/15/mu-professor-demonstrates-cultural-importance-chinese-calligraphy/)。
《文藝連接:梁藍波訪談》,美國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科研中心《密蘇里大學辛迪加》(Tanya Sneddon 採訪),2009 年 9 月 1 日(00:23:16)(http://syndicatemizzou.org/articles/show/100)。
《藝術之旅:舊金山公共藝術之五──和喜園公園),美國加州聖布魯諾 Youtube.com (Emily B. Leighton 製作),2009 年 6 月 3 日(00:02:2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pKvMvUIJ90)。
《梁藍波的藝術與理想》(上、下集),美國北加州 KMTP-32 頻道《八方論談》(史東採 訪),2007 年 11 月 8 日和 9 日(約 00:50:00)(網絡視頻:http://www.dialogue360.net)。
《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運動中心壁畫》,美國密蘇里州哥倫比亞 KOMU-TV8-WB5 頻道《帕 坡與友人》(Paul Pepper 採訪),2005 年 8 月 10 日上午 10:28 至 10:34(00:06:00)。
《本地新聞:梁藍波書畫展》,美國芝加哥新世紀電視台 WFBT-TV,23 頻道,2003 年 10 月 14 日下午 6:34 至 6:37 和晚上 11:04 至 11:07(00:01:39)。
•《澳視晨彩:梁藍波畫展》,澳門電視台(Jishen Zheng 採訪),2000 年 1 月 8 日(08:00)。
《舊金山太平洋博物館和蘭尼學院梁藍波畫展》,美國舊金山 KPST 電視台 66 頻道(項頌採 訪),1998 年 9 月 15 日(00:01:45)。 •《濠江茶館:藝術家梁藍波》, 澳門電台 Ivy Kong 採訪, 1998 年 8 月 2 日 11:10-11:50(40:00)。
梁藍波《論美術教育中“研討”訓練的重要性》,《美術教育大視野:中外高等美術教育比較研 究》(張幼雲主編),北京中國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9 年 12 月, 第 65-69 頁;並被深圳《美訊 在線網》(Artbox)「東方美術-關注精選」(http://art.m6699.com/content-9380-1.htm) 等網站轉載。
《中國記憶:梁藍波》(Joseph Maar 編導),美國加州奧克蘭 KTVU/FOX 電視台 2 頻道,1998 年 2 月(00:00:30,在二月份中國新年其間多次播放)。
《華人叢刊:藝術家梁藍波》,美國舊金山 KTSF-TV 電視台 26 頻道(江瀛採訪),1996 年 2 月 10 日下午 4:00 至 4:30(00:27:00)。
中國《美術》(91/8; 92/12)
台灣《台灣美術年鑑》('95)
澳門《濠鏡》(2; 5)
北京《中國畫》(87/3)
澳門《新生代》(2000/4)
香港《收藏家》(13)
廣東《畫廊》(25; 30; 54; 55)
中國《廣東美術家》(3)
中國《廣州美術研究》(11)(林墉)
北京《中國》(世界語 89/3 封二)
湖北《藝術與時代》(34)
天津《當代工筆畫》(楊柳青 '91)
四川《攀枝花》(63•封底)
廣東《作品》(83/12•封面)
廣東《黃金時代》(86/9•封三)
中國《廣東畫報》(91/4)
中國《世界美術》(98/9)(皮道堅)
中國《藝術界》(96/7; 97/9)
中國《中國藝術大展作品集》('97)
香港《亞州藝術新聞》(97/9)
美國《梁藍波•聚合大系》('98)
澳門《藍波畫輯》賈梅士博物院('86)
美國紐約《國際新藝術》(‘09)
台灣《藝術家》(10/2012)
美國新澤西州《美國華裔畫家》
美國《加州美院校刊》
美國《亞洲藝術》(拍達富拍賣行)
美國《彩墨畫》(封面 2004)
美國《舊金山藝術月刊》(92/2)
美國《舊金山觀察家報》
美國猶它州《沙漠新聞》
美國《舊金山紀時報》
美國《屋侖論壇報》
美國《鹽湖城論壇報》
美國密蘇里大學《啟示》(2002/S)
美國加州《上流社會》雜誌
澳地利《環球記者》雜誌
澳門《今日澳門》(葡文版)
日本《流行通信》(中文版 97/9)
香港《明報月刊》(97/9) (王璜生)
美國《國際當代藝術大師》(2010)
澳門《美術評論》(6/2012) 加拿大《典藏》('04)
美國《侯斯頓報》
美國《世界日報》
美國《亞裔周刊》
美國《星島日報》
美國《硅谷日報》
香港《南華早報》
廣東《紫荊花集》
南韓《東亞日報》
日本《日美時事》
日本《北美日報》
北京《人民日報》
美國《圖侖評論》
美國《設計領域》
美國《雕塑參考》
美國《藝術新聞》
日本《流行通信》(中文版 97/9)
土耳其《國際水彩》
(曾撰文評論梁藍波作品的中國著名美術批評家包括皮道堅、王璜生、彭德、李偉銘、唐慶年、 馬欽忠、周紹華和林墉等,文章見網站 http://web.missouri.edu/~leongl/Reviews/index.php。西方美 術批評家的文章參見英文簡歷和上述網站。)